高考结束,毕业季也正式宣告到来。
这个夏天,有人从一所学校升入另一所学校,有人从象牙塔离开,进入“社会”这所“大学”。毕业是千百万个人和千百万个夏天的故事,不同的人不同的夏天,相同的只是告别,和新的开始。
无论前路去往何方,在离开母校之前,都再跟朋友们彻夜长谈一次,再读一本曾经给我们精神养分的书吧!正是他们和它们,给予我们激情和理想,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查重率为零的青春,从此山高海阔,过往积累的一切,都将让我们在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怎么办?或许,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可以解一时之急,但最终极的“治本”方式,还得请哲学来帮忙。
这本书从日常生活情境出发,请12位哲学家陪我们微笑渡过难关!这是一本进入哲学世界的最佳入门书,这本书通过轻微剂量的哲学,透过小剧场一样的方式,把哲学家看世界的不同角度送到我们跟前。就像随手带走的一包小零食,能轻松地在零碎时间享用一小块哲学面包屑,而吃进嘴里的每一块面包屑,都能化成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活情境,由哲学家上演着行动剧,解答着人生的谜题。
70年代的高考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从师求学的?这部记忆之书中将带你探寻那段时代往事。书的作者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又先后师从著名学者姜亮夫、曹道衡等先生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阅历丰富,成就卓著,在新时期的学人中颇具典型性。在本书中,作者以朴素自然的笔墨,记述了数十年来个人求学与从师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
这也是一部打开学术之门的启蒙之书。作者是古典文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总结了颇多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他把这些深造有得之言融汇在一个个生动的细节、片段中,使人读之兴味盎然,启发深长,提供了“一个可以触摸的学术境界,一种可以贯通的学术精神,一段可以仿效的学术人生”。
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老五本该有大好前程,但他单纯善良,一不小心跌入了遍布荆棘的现实暗道,成了处处碰壁、事事坎坷的倒霉蛋——错失了爱情,也“走丢”了自己,历尽坎坷,山穷水尽。好在,他乐观豁达、锲而不舍,硬是在跌跌撞撞中,寻得了人生的柳暗花明。
这是一本尤其能引发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共鸣的小说,书中以幽默的对白、近乎写实的笔法展现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折射时代的变迁以及人性的对决。
关于工作,尽管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可否认的是,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确实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这也正是这本书想要探讨的。尽管匠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一种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的生活方式,作者却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今天的程序员、医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
在书中,这位当代知识分子探讨了过去和现在的匠人的工作,他把身体劳动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他质疑当今公认的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在他看来,历史在实践和理论、技艺和表达、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划下了一道错误的界线,现代社会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历史遗存的折磨。但从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匠艺,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进而为我们利用技能来指导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行的方案。
这本书是德国哲学重要的著作之一,发人深省,历久弥新。作者席勒十分重视本书,称其为“一生中所做的好的事情”,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书中的27封信里,席勒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深刻分析了人的感性与理性同审美与艺术的关系,认为人类发展的道路是从被感性支配的自然人,走向精神能控制物质的理性人,只有当两种冲动同时发展,人才有自由,而美能将二者连结、统一起来。席勒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完善的途径,照见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也为我们培养审美趣味、提升个人修养照亮了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