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8.9阅读之声|致敬教师节,致我们已经逝去的中师

  • 发布时间:2023-09-10 08:15:38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157次

图片

致敬教师节,

致我们已经逝去的中师


作者·吕绪伟

    中师,中等教育师范学校的简称。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崛起继而壮大,在20世纪末落寞随之沉寂,二十年,留下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份记忆、一种文化。

中师,是一段历史。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中师是颇具历史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通过中师培养出的师资队伍,是一段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石,担当重任、堪称脊梁。新中国成立后,曾建立初级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和师范学校四级师范体系,到50年代中后期取消了初级师范,形成了三级师范体系。十年动乱,中等师范教育备受破坏,1978年后得以恢复,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小学教师队伍的需求,中等师范教育进入了前所未的发展与改革时期。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祖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那时,国家把最优秀的人才留给了基础教育,中师开始走向辉煌与巅峰。在综合素质、人文内涵、基本教学功力等多方面促动下,一批批文理兼容、体艺兼备的中师生走出校园又步入校园,默默耕耘、勤勉教学,在国家教育史上书写不朽篇章,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富强。

中师,是一个传奇。十六七岁到二十左右的三四年时间里,正是一个人品德修炼、知识积累、心智成长、技能培养的良好可塑期,恰恰在这个时候,一个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经过面试、中考和录取,被选拔到中师就读,在文化课、专业课、基本功、实践活动“四大课业”的熏陶、培养、历练和捶打下,实现了个人的蜕变,更成就了社会发展变革的一个传奇。入校的中师生,因为年龄的缘故,往往单纯、质朴,同时又不乏勤奋和努力。对待文化学习认认真真,接受专业培养谦虚好学,参与基功训练投入专注,开展实践活动热情忘我,这样一群孩子,把中师的校园生活推向火热,成就了个人,也成就了学校,更成就了国家的教育事业。“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句话是对中师生的最好写照,当他们奔赴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换来的是百花齐放。中师,把一个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培养成一群群优秀的人民教师,这本身就是传奇的缔造者。

中师,是一份记忆。如果你是中师生,中师生活一定是你生命里最为难忘的一份记忆,意气风发恰逢韶华年代。笔者是90年代的中师生,对中师的那份记忆总是满满的。那时,吉林省的中师学校各具特色,在校生最多的长春师范,鲜为人知却桃李满园的海龙师范,依山而建的永吉师范,朝族、汉族学生分开招录培养的延边一师和延边二师,只招收女学生的通化幼师,面向山区小学培养师资的白山师范,还有笔者母校——长春特师,等等等等。关于中师的记忆,不要说普通的,就是特殊的记忆也都是不胜枚举。中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宗旨开启教育教学活动,开设的课程囊括了小学教育的所有学科,即“全科教育”,保证了每一位毕业生可以在小学担当任何学科的教学;中师向“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倾力,注重职业基本功、职业性格与才能的培养,可谓素质教育的典范。一名中师生,站有挺立的身型,观有端正的五官,行有规范的举止,说有标准的普通话,书画、声乐、琴法、舞蹈,演讲、口才、策划、组织,走上教师岗位,备、教、批、辅、考,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从懵懂少年到为人师表,中师的经历与记忆丰满又充实。

中师,是一种文化。以文化人、文化育师,中师以特有的文化氛围熏陶、感染在校生,以特有的文化底蕴辐射、影响社会,以特有的文化内涵生产、传递正能量。中师既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相同,同时也具备自身特质,对中师生品德、学识、基功、能力的标准要求和特殊培养模式,成为中师文化的起源,而中师师生将这一文化发扬光大,进而绵延悠长。走上教育战线的中师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通过岗位的磨练和再教育的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履职能力又有了质的飞跃,立足岗位、服务社会。走向社会的中师生,以品质与学识学做人,以敬业与勤勉求立业,以才艺与能力谋发展,不论在哪个单位、哪个岗位,都做出了不凡的成绩,表象之下,是文化的传递与衍射。生活中常常可见,每每科班中师生相遇,必先亲近三分、再有不尽话题,同宗同源、师出中师,中师文化影响如是。

时代浩荡、中师远逝,但我们的中师,作为一段历史将被载入史册,作为一个传奇将铸就不朽,作为一份记忆将永被铭记,作为一种文化将不息不灭。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