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阅读之声难忘师生情

  • 发布时间:2018-09-04 15:27:05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423次

作者简介和作品评介

李慧珠老师是泉阳镇小学退休教师,现年75岁,爱好文学。她创作的散文大都发表在《人参果》、和省档案局《兰台内外》等刊物上。她1961年参加工作,1963年至1972年在松江河林业局二小学和松江河镇小学工作,后调入泉阳小学工作。她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教了无数学生,她用博大的师爱赢得了学生的尊敬。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叙述了一段她三十年前教过的苏忠民等学生不忘师恩,冒雨看望自己的感人故事。当年的小学生,已成长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却始终不忘老师当年抱着自己去医院包扎的情景。他们千里迢迢看望启蒙老师,而且每年教师节都寄贺卡,年年春节都用电话拜年。文章表面写学生懂得感恩,实则歌颂了师德的伟大力量,这是师爱的传承,弘扬的是尊师重教的美德。

文章从侧面反映了抚松的老一辈教师,对事业的忠诚与坚守,体现了他们一生从教无悔的精神境界。回顾了六十年代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克服重重困难,为人民办好基础教育的艰难历程。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选了李慧珠老师创作的《难忘师生情》这篇散文,献给全县的退休和在岗的教师。祝全县的人民教师节日愉快!祝全县的学生健康成长!

 

 

难 忘 师 生 情

 

作者·李慧珠

 

1999年盛夏的一天上午,外面电闪雷鸣,下着瓢泼大雨。忽然,我家门前停了一辆白色小轿车。我心里暗自嘀咕:准是我那傻姑娘又回来了,除了她谁能冒着这么大的雨到我家。可是,走下来的是几位年轻小伙子,他们个个面带笑容,手里提着新鲜水果。走在最前面的一位更是笑容可掬,上身穿着一件白色衬衣,带着一副眼镜,英俊潇洒、气度不凡。我挨个地看了又看,都不认识。

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是到我家就不能慢待人家。于是,我把他们热情地让进屋里坐下。这时,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位站了起来,满脸笑容的向我靠近,只见他清秀的面庞,弯弯的眉毛,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笑起来非常甜蜜,而且有两个浅浅的酒窝。“李老师,你还没认出我是谁?”忽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张可爱的娃娃脸,笑起来还有深深的俩酒窝。我一下子脱口而出:“苏忠民,你是苏忠民吧?” 

“是我,李老师,我们这几个都是您的学生,我们看您来了。”其他几位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来看你来了。”,太出乎我的意外了,我张开双臂抱着苏忠民他们几个激动得泪水流了下来。

这几个是我30多年前教过的学生,他们不顾道路泥泞,大雨滂沱,专程光临寒舍,到家来看望我已经退休的平凡小学教师。这是我从没想到的,但凡有出息的学生大都看望高中教师,谁还想着小学老师,这叫我怎能不激动?

学生们掏出手绢给我擦干眼泪,扶着我坐下。苏忠民说:“老师,您别忙活,咱们好好唠会儿磕。”我说:“好,就听你们的。忠民啊,听说你现在是东北师大副教授?”

“是,李老师,今年又刚刚晋升教授了。”

“好哇!好哇!你们出息了,我就高兴啊!”我想:教授?全国重点高校的教授?多么令人敬仰的高职啊!我家居然能有教授来访,而且不辞辛苦,登门看望我。真是“深山出俊鸟,小河有奇鱼”。身为教授不忘本,专程看望启蒙人。

我接着说:“都当大学教授了,还能看看我,叫我说什么好呀!”

“老师,您千万别这么说。李老师,你忘了,那年我被倒了的木棒砸在头上出了血,是你抱着我送到医院包扎,打得破伤风针,我一辈子也不会忘的。”说着苏忠民还把头发一捋“你看,这里还留着记号呢。”

“忠民,那是我的职责呀,这点小事你还记得?······”

也不知唠了多长时间,外面的雨停了,几位学生要走了。我留他们吃完饭再走,可他们说太忙了,下次再吃吧。

我恋恋不舍,泪水情不自禁的又流了出来,学生们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松开,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上车走了。

学生的来访,打开了我回忆的闸门。那是1963年3月份,我从临江来到松江河林业局二小学任教。当时的松江河既萧条,又荒凉。从火车站到街里的公路两旁,低矮的土坯房,院子里堆满了板皮子、木墩子。当时松江河流传着一个顺口溜:“来到松江河,黄泥没脚脖,吃的是高粱米籽儿,喝的是黄泥水儿。”

第一次走进我的新家,那真是胆战心惊。是丈夫花一百元钱买的一间简易房,房子明显向后倾斜。丈夫怕我不敢住,告诉我房子倒不了,房子的后墙有三根大木头顶着呢!可见,当时林区条件十分艰苦。

当年暑假,我到县里学习汉语拼音。那时的抚松县城一座楼房也没有。学校更是缺门少窗,破烂不堪。旅店是南北对面大通炕,我们几个女教师住在单间儿里。现在的抚松高楼林立、校园环境优美、旅馆到处都有,无法相比。

松江河镇小学是1965年秋季成立的,校舍建在西山坡上,一栋土坯房,四间教室,六个班级,四名教师。那时,各地都缺教师,尤其是松江河镇小学更缺。当时松江河镇党委苏君义书记和负责文教的高文德镇长因为缺教师,急得团团转,大会小会号召全镇职工帮助推荐老师。我被丈夫劝说离开了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林业局二小学,来到了松江河镇小学。

当时镇小学没有托儿所,为了工作,我忍痛把八个月大的儿子送到通化市娘家。我家住在东林小火车站附近,到松江河西山小学上班,来回步行十多里路,就这样,我天天上下班都要跋涉在泥泞的黄泥路上。经常是穿水靴子上下班,上课时换上布鞋。

1966年8月末,领导安排我教一年级。在招收新生时,我看到了两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一个是眉清目秀、两眼炯炯有神、身体比较瘦弱、性格腼腆的苏忠民;一个是虎头虎脑、浓眉大眼、昂首挺胸、身体敦实的高峰。他们两个都不满六周岁,还不够入学年龄。虽然他们的父亲是镇党委的一、二把手,但是那时领导都不搞特权。

他俩都是由姐姐领着来,央求老师留下它俩。我出了几道简单算术题,俩个都能对答如流,我和其他几位老师都点点头,感到他们太聪明了,同意破例收下这两位年龄最小的学生。后来,他俩果然都是班级最优秀的学生。苏忠民的学习特点是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精神一点也不溜号。每当我讲完一个知识,他都微微抿嘴一笑表示他全会了。是一个聪明、尊纪、肯学、文明的好学生,尤其是他那深深的两个小酒窝,面带自来笑的娃娃脸,让人一见就喜欢。

记得,开学不久,一天课间休息,我们都在室外纳凉,突然,学校对面一家农户后墙边斜立着一根碗口粗的木头,被风吹倒了,正砸在玩耍的苏忠民头上,当时鲜血直流。我迅速跑过去,掏出手绢,捂住苏忠民头上的伤口,抱起来一路小跑直奔医院。由于治疗及时并且打了破伤风药针,伤口很快痊愈。至今苏忠民的头上仍然残留着一小块伤痕。

教师的工作就像运动场上跑接力赛一样,每接过一棒都要奋勇向前。每个老师都希望在任教期间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才。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人生基础的基础,学生虽小,但是老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却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东北师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培养出了众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和外国留学生。身为博士生导师的研究生院院长的苏忠民,不忘师恩,年年教师节给我寄来贺卡,大年初一打来电话拜年。总是念念不忘小时候我破格让他入学和我抱他去医院的旧事。他把尊师重教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了,我相信,有这样的师大教师和领导,一定会为山区培养出千千万万合格的人民教师。

如今我退休了,想想那时带领学生到俱乐部看电影,去林业局制材厂给班级拉烧柴,领学生自己支火炉,封窗户缝,修理板凳,给困难学生买衣服、买本,这一切,都是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做的。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教育阵地,这是我一生的财富和光荣。同时,我也为有一群勤奋学习、热爱劳动、懂得礼貌、知恩图报的好学生,感到特别欣慰。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骄傲,当我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一生的付出都值了!

最后我要说,有一种职业最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道风景最隽永,那就是师魂;有一种情感最难忘,那就是师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