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阅读之声l不老的收藏岁月

  • 发布时间:2018-10-09 16:44:46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613次

作者简介和作品评介

    作者付兆柱,是抚松县“富仁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爱好文学、喜欢收藏、乐于助人。他是名副其实的“富人、好人、文人”。

    《不老的收藏岁月》写了他对收藏的全部感想和体会。用第一人称,把自己所想、所做的爱好、兴趣写了出来。他和众多成功人士一样,人不能只为金钱活着,要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有为有位。通过收藏,作者积累了财富、寻到了快乐、懂得了欣赏、增长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提高了品位、净化了心灵、活出了自信、收获了成功。为家乡文化的发展繁荣他慷慨解囊,为收藏他不惜重金、走南闯北、周游列国、东淘西选,他是一个在收藏岁月里踏着春光走到底的人。

    下面请欣赏付兆柱创作的散文《不老的收藏岁月》

不 老 的 收 藏 岁 月

作者·付兆柱

    屈指算来,我喜爱上收藏快四十年了。回过头想想,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有时真是难以自拔。自从我第一次迈入收藏市场,买到一个清末时的烟嘴带回家,便一发不可收。面对家中越来越多的“破烂旧货”,我总是兴趣不减,终日捧着这些“宝贝”,沾沾自喜,孤芳自赏,好不惬意。

  我爱好收藏,既非名也非利。记得1982年,我买到一套中国熊猫金币,它的正面是北京天坛,背面是熊猫啃竹图。这套金币在收藏界被认为是极其珍贵的钱币品类,手捧这套金币时,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进入到古老的钱币世界之中。就是从这枚金币开始,让我有了收藏的冲动、灵感和思考:千万不要小看了一枚小小钱币,它是文明古国货币文化的缩影。通过研究古币文化,可以知道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状况、可以了解当时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稳定、人们的文明程度等。一枚小小的硬币,能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全貌,你说能不精心珍藏吗?

  “淘尽黄沙始到金”,我很喜欢这句话。为了收藏,我曾自费到过不少国家和地区淘宝。1987年,我到朝鲜旅游,听说朝鲜有两套非常珍贵的金日成和金正日纪念币,为了能买到这两套纪念银币,我恳求导游车在出售纪念币的平壤高丽大酒店稍停一小会儿,付出了200多元的费用,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这两套纪念币。我捧着两套纪念币爱不释手,朝鲜导游都感动得一个劲儿向我点头微笑,我越发把纪念币贴在胸前。我在心里想:这不仅仅是与纪念珍品亲密接触,而是通过纪念币,领略到了朝鲜两代伟人,为了国家和平、民族独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付出的辛苦和鲜血,他们所建立的功勋,永远被后人怀念和崇敬。对于每一位收藏者来说,这种爱好,不失为一种心灵、品质和行为的净化。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遐想和思考中。

  基于对古玩、硬币、纪念币的这种认识,几十年来,我把散落在民间的古钱币、银器、铜器、玉器、古玩、书画、奇石、根雕等收集起来,成了我的心爱之物:不仅带给我一种精神享受,而且在欣赏中增长知识,获得无穷的乐趣。

  对我而言,收藏即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也是一笔财富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根植于家乡沃土的文化收藏,更使我沉浸在无尽的陶醉中,仿佛又受到一次家乡文化的洗礼。

  那是1980年,我意外地看到了老版《抚松县志》,其中县知事张元俊的史料深深吸引了我,民国十九年,就是 1930年《抚松县志》中记载了他亲自为抚松县城的风光命名了《抚松十景》即:柳城春晓、笔架寻秋、东山晨钟、西江晚渡、莲池泛月、仙洞生云、长堤垂钓、镇边远眺、香水环带、白山积雪等。此事,着实让人感动,可见一个民国的县官对抚松的热爱和深情。谁又能想到八十年前《抚松十景》的命名,却为今天抚松的旅游事业奠定了雄厚基础,寻到了抚松旅游业最初的起源。张元俊老县长的贡献,无疑给抚松的秀美山川、自然景致增添了辉煌的一笔,也为抚松的历史留下了不朽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篇章。

  2015年,听说民间文化团体“长白山文学之家”组织文友,将1930版《抚松县志》重新录入到电脑文档中。这年深秋,我与“长白山文学之家”取得联系,了解到他们已经将民国版《抚松县志》整理完毕,正式录入电脑,正筹措资金等待印刷,我知道后毫不犹豫的出资赞助。经过“长白山文学之家”文友们一丝不苟的整理、校对、注释,这本承载着32万抚松人民对历史的敬重,闪耀着的抚松文化人的智慧和诚心的《抚松县志》,终于在2016年 5月和广大读者见面了。为民国版《抚松县志》第二次成功印刷,为抚松历史沿革尽了我的绵薄之力,我也如愿以偿的珍藏了这本飘荡着浓烈墨香的文化遗产。

  应该说,多年的收藏使我对家乡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使我对家乡的文化更加热爱,使我的思维活跃了,生活充实了,知识增长了。真的从心里感谢收藏,真的是收藏改变了我的生活,提升了我的生活品位,从而树立了“俱怀逸兴壮思飞,与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志向,使我的视野、胸襟更宽阔了。

  前不久,我得到消息:抚松县宣传部门把1956年创办的《抚松报》装订成影印本印刷出版。几经周折,我从一位县领导手中弄到一本。我捧着近600百页的《抚松报》,内心充满了感叹:情怀依旧,墨香袅袅,唤醒了我对抚松人的艰苦创业史的记忆,让参乡人重温了那段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战天斗地的光荣历程。那一晚上,我婉拒了所有的应酬,一个人静静地从头翻到尾仔细阅读。当我看到如下这段文字,历史的呐喊声又仿佛在我耳边响起:“195688日,抚松县委创办了《抚松报》,作为机关报内部发行。1959715日,根据省委、地委关于厉行节约提高报刊质量的指示精神决定暂时停刊。三年间共计发行351期。19931月日,《抚松报》复刊,更名为《参乡抚松报》,历时六年,1998年因报社搬迁、经费、人员等诸多原因再次停刊。20011120日,《参乡抚松报》再次复刊,更名为《抚松报》,发行至200312月,历时两年零一个月。20041月根据全国清理报刊散滥会议精神,经县委研究决定,《抚松报》转型为《参乡》月刊,作为内部资料,赠阅发行,延续至今”。以上这段文字给我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巨大的,每一期《抚松报》都用鲜活的文字记录了抚松人民在火热的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的洪流中的冲天干劲、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留下了一行行地方文化、特色文化、人参文化的闪光足迹。何止是收藏意义上的怀旧和占有,我突然明白了,比我年龄还长的《抚松报》,它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以及观赏价值决不仅仅停留在藏品艺术形式的享受上,它虽在资料库里静静地躺了整整一个甲子,但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折射出的时代气息无与伦比,如果把它视为个人乐趣上的一种收藏,这是不妥当的,而由收藏升华为积极研究和发现,挖掘出它的时代精神,从而激励后来人不断进取,这才是收藏的更高追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是形容做大学问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还是愿意把它拿到收藏圈里来。我觉得收藏要是到了一定程度,也应该有这种境界,因为到了这种境界,就需要为社会、为国家而收藏。现在有许多的收藏家办起个人展览,成立民间收藏协会等等,将本属于个人的藏品让社会共享,这正符合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

  因此,收藏绝不是物质的占有和一时的心理满足,也不仅体现在自己花钱,大家享受上,更深层的意义应该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当这些都想明白后,一种旷达的心境扑面而来,我想,我会是一个在收藏岁月里踏着春光走到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