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和作品评介
吕绪伟,男,42岁,现在抚松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二级警督。爱好文学和写作,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作品300余篇,曾获得全国检察机关“百佳通讯员”称号。兼任抚松县检察院文联主席。
本篇文章通过杨春才三次搬家,描写了一个民间艺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坎坷经历。反映了老百姓为改变一穷二白面貌而努力拼搏的精神面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百折不挠、敢于追梦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教育和引导西江村百姓,增强不甘落后,脱贫致富信心的目的。同时,本文从另一侧面折射出驻村扶贫干部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那颗赤诚公仆心。
吴桥艺人泊抚松
作者·吕绪伟
这是一个河北吴桥艺人辗转漂泊,最后落户抚松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从中国杂技之乡到中国人参之乡,从华北平原到东北山区,从民间艺人到林下参农的精彩佳话。
1949年,出生在河北省吴桥县张鳖乡野竹李村的杨春才5岁了。作为杂技之乡的孩子,和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开始了杂耍训练和演出。所以,幼小的杨春才便开始了民间艺人的漂泊生活。
在吴桥,杂耍的本事祖祖辈辈相传、家家户户精通。杨春才听长辈讲,祖上也都是民间杂耍艺人,在年幼时他就感到杂耍将伴随他的一生。
杨春才是家里的长子,在困苦的年代要练就一身从艺的本领,从记事起就和吃苦打上了交道。软功、硬功、魔术是他的三大功课,柔术、气功、顶碗、走铡刀、单轮车、平衡术、锁喉枪等等都是必修课,边学边练、边练边演,幼小的杨春才在贫苦与磨练中慢慢成长。
学技能、长本事,目的只有一个——挣钱。在吴桥的周边演杂耍是没有市场的,必须要远行。在杨春才的记忆里,河北张家口、内蒙赤峰、湖南浏阳以及山西、江苏、安徽、黑龙江等等地方的城镇和乡村他们都走到了,漂泊得艰难、从艺得苦累他都吃尽了。
成年后的杨春才身材矮小、眼睛有神、四肢有力、做事利落,务农和杂耍都是一把好手。年轻时杨春才就对生活有自己的梦想,什么时候能停下漂泊的脚步,在家过上安定的生活就好了。可是父母生育了10多个孩子、地少人多的现实告诉他,命运只能是漂泊坎坷的。
1970年春,杨春才与本村民办教师章学荣结婚,平日里妻子在家教学、务农,他在外卖艺挣钱,养育一双儿女,生活依旧贫苦,命运的转机不知何时才能到来!
1975年9月初,杨春才所在的杂技团来到了吉林省怀德县双隆公社兴村大队,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演出,却改变了杨春才和其他几户村民的命运。兴村人少地多缺少劳力,可以接收外来人员落户。条件只有一个,必须在10月1日前落户,才给分粮分地。杨春才乐不可支地匆匆往老家赶,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抉择——闯关东。
9月27日,杨春才怀揣着老家大队的介绍信,手牵着6岁的儿子,妻子抱着7个月的女儿,背着两个包袱,和其他3户杂耍村民20多口人,告别了乡亲,来到了河北德州火车站,启程去东北落户。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在和亲人们告别的时刻,杨春才的泪水流了下来,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为了追求幸福生活,他毅然决然地走上这条坎坷不平的路。
9月29日,他们一行到达了公主岭车站,刚下火车,就感受到了来自黑土地的温暖与热情。双隆乡安排的汽车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汽车到达双隆乡,兴村大队的马车也早早等候在那里。20几人坐上大马车,一路小跑就到了兴村。从公主岭到兴村大队150里路没让他们走一步。这样的待遇,在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困苦年代,对一群异乡客来说是何等的荣耀,又怎能让人不感动呢?从此,杨春才一家就在这里安顿了下来。
冬闲时,杨春才和其他3户吴桥老乡,在得到文化部门的审批同意后,他们先是在四平、梨树等地演出。每场演出两个半小时,效果非常好,常常是这一场还没演完,下一个村的马车就在那等候了。每场演出有二三十元的收入,除去费用,每户能分到几块钱,正好贴补家用。后来,他们走得远了一些,往北白城、哈尔滨、尚志县,往南抚顺、沈阳等等,每月能收入100多元,生活逐渐得到改善。这样半农半艺的生活持续了四五年时间,杨春才几家在了兴村生活的逍遥快活。谁知,漂泊的路并未就此终止。
生活是安定快活了,可身边却少了亲情。杨春才是家中十几个兄弟姊妹的老大,晚上做梦都是在一起玩耍的高兴情景,醒来却是南柯一梦。闲下来的时候,尤其想念在安图县落户的二弟。
想念亲人的滋味十分难受。于是,在1979年春节期间,杨春才到安图县去看望二弟。这一次探望亲人,再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亲人相见、亲情缠绵,再加弟弟的恳求,1980年杨春才一家又搬迁到安图县两江乡大兴川村落户,了却了他身边没有亲人的心愿。
因为离开了其他三户吴桥老乡,杂技团组不成,只得专心务农了。对于一个从中国杂技之乡走出来的民间艺人,因为生活、因为亲情,不得不放弃祖传的杂耍技艺,这其中的感受也许只有他本人能够体会和言表。
在大兴川的那些日子,虽然收获了亲情,但缺少了演出的收入,分到的地也不多,家里又新添了人口,生活再一次陷入了困境。这就不得不让杨春才再一次考虑选择到更好的地方去。
真正下决心再一次搬迁的原因竟然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意外事故。
事情是这样的,1983年,一家3口坐船到江对岸秋收。船到江心,忽然,江上起了风浪。一个浪打来,船进了水,再一个浪打来,船开始下沉,一船人开始嘶喊、惶恐、逃生。最先脱险的是大儿子,他会点儿狗刨,借着水流上了岸。妻子章学荣不会游泳,江水数次没(mo)过她的头顶,她挣扎着一脚蹬在了丈夫身上,浮出水面,手脚乱蹬,喝了不少水,顺着水流漂上了岸。而杨春才被江水冲出去很远很远才爬上来。
经此一劫,全家人惊恐不已,毅然决然选择了搬迁,可是能去哪里呢?
妻子章学荣的一位娘家亲戚在松江河林业局工作,就写信求亲戚帮忙。事也凑巧,林业局需要和西江村置换一块林地,正好也是这位亲戚负责这件事,就顺便提出想在西江村安排亲属落户的事。西江村的领导为了今后的合作,一口答应同意接收杨春才一家。
1984年正月初十,杨春才一家在亲戚的帮助下,在抚松县东岗镇西江村落户了。
漂泊半生的杨春才已到不惑之年,这个年龄从艺之路已经走不通了,唯有入乡随俗、务农种参了。
村里有一户杨姓人家,论起来和杨春才是河北老乡,因为这一层关系,杨家老乡愿意教杨春才种参的技能,杨春才天资聪颖,很快就学会了种参、加工等技术。
当时东岗公社给村里批参地,村民可以栽种人参,收获后向村里交一定数量的人参后,剩余的可以自己处理。
掌握了种参技能的杨春才抓住了这个机会,舍得下力气,侍弄得人参长势良好。每年起参后,交足队里的,其余自己做货卖,收入逐年增加,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1990年,他花6000元钱买了4间坯瓦房,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下定决心扎根西江村,安心做一个参农。
1996年东岗镇举办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杨春才的杂耍技艺得到了充分展示。他登台表演了扣碗、扇子功、魔术等节目。他的节目得到了参乡人们的喜爱,获得了无数掌声和欢呼声。
至此,他完成了从吴桥到抚松、从民间艺人到关东参农、从杂技艺术到人参文化的蜕变。
如今,75岁的杨春才夫妇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养育的四个儿女,个个孝顺。他不愁吃、不愁穿,过着有滋有味、儿孙绕膝、幸福美满、稳定祥和的生活,实现了年轻时的美好愿望。
这正是:吴桥艺人杨春才,漂泊辗转七十载。
三次搬家落抚松,追梦参乡演精彩。
一段佳话传真情,不懈努力幸福来。
西江百姓意志坚,联手跨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