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为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八月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名称的由来,是因“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中秋节则源于古人秋天祭月。《礼记》记载:“天子……秋夕月。”“夕月”,即拜月。
中秋节形成于唐代。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和杨贵妃八月十五夜临太液池,“筑百尺高台”赏月。由此,群臣赏月成风,延及民间。到宋代,中秋赏月已是普遍的社会习俗了。明清时期赏月尤甚,直至于今日。
中秋除了拜月、赏月,又有吃月饼、“走月亮”、观潮等风俗。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在清代,有些地方流行“走月亮”的风俗,妇女在中秋之夜,通宵出游踏月,直到鸡鸣。有的地方因地理条件原因,有中秋观江涛的活动,如浙江在中秋前后有观钱塘潮的风俗。与中秋赏月有关,还产生了许多有关月宫的美丽传说,如嫦娥奔月,游月宫,月中桂树、玉兔、蟾蜍等等。
本展览所选的四十余首中秋古诗词,其整体风貌多表达个人的愁思与对人情事理的哲理思考,但都落脚于对团圆、安宁的幸福生活的期望,以及对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祈盼,充分表现了中秋佳节家国团圆的内涵,读者可以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