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听书」换个角度读历史,刷新你对华夏文明的认知

  • 发布时间:2021-08-27 11:05:49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632次


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1.webp.jpg?v=1734878504547



为什么现代人类肤色不同却有共同的祖先?人类为什么要开始农业生产?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会告诉你,是因为匮乏。

我们之所以是今天的样子,是因为数百万年来,我们的生活中永远有一些必不可少的事物处于匮乏当中。物质匮乏、食物匮乏、环境匮乏……一系列匮乏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基因和记忆中,也让我们的祖先有了最原始的动力,不断进化、适应并发展。为了应对匮乏,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拿起工具,开口说话;为了应对匮乏,我们组建更大的团队,建立了王朝,驯化了动物。


文明的开端


2.webp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直到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大禹的石雕拓片还依然被选定为夏商西周部分的开篇。一些学者根据年代和地理位置推测,一场地震引发了这场惊天动地的洪水,席卷并浸泡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也正是这场浩劫所引发的一系列匮乏压力,间接促使夏王朝诞生,使得华夏民族破茧成蝶,迈入了文明的门槛。

当时的人们认识到,在大自然的挑战面前,单单依靠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是绝无可能的,无组织无纪律的乌合之众对于危局来说无济于事,在原始社会劳动力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想要应对浩劫、缓解危局,唯一的办法就是团结一致,同舟共济,这是植根于华夏儿女血脉中的家国情怀,也是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进击的历史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从公元220年汉帝国灭亡到公元589年隋帝国统一,短短三百多年间,灾情的深度和频次远超中国历史其他时期,共计发生灾害619次,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区区169年内就遭灾315次,平均每年遭灾1.87次,几乎没有一年平安无灾。

3.webp


如今很少人知道蝗灾到底是什么。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民却被干旱与蝗灾交织带来的巨大恐惧深深笼罩。蝗虫繁殖能力非常强,它们以小麦、小米、黄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为食,且食量巨大,所以和人类争夺食物的时候异常凶狠。南北朝时期的亩产数字来看,区区一只雌性蝗虫所生育出来的后代就能让一整亩农田颗粒无收。

可以说,飞蝗把匮乏的恐怖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把一个地方的食物耗尽了,便会群体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吃光当地所有的庄稼。匮乏再次形成后,它们继续迁徙,于是,匮乏的压力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推递。

在这个时期,“天下大饥”这四个充满绝望哀怨的字在史书中频繁地出现。

匮乏就好像是一个幽灵,你永远无法真正地战胜它,但是,也正是在和它不断搏斗的过程中,我们才得以走到今天。

今天的中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饥饿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相对于饥饿,我们或许更担心脂肪肝和糖尿病;

今天的中国,“绿皮到“复兴号”高铁,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世界领先,成为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今天的中国,国药和科兴两款新冠疫苗先后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为助力全球战疫,中国尽己所能向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总数已超过7亿剂,彰显大国担当。

我们相信,所有的阴霾终将散去,好日子终会来的。








4.webp.jpg?v=17348785045474.4.webp.jpg?v=1734878504547

《进击的智人》

作者:河森堡

播音:中信书院

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实现自我的平衡与进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