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8.9阅读之声|百年风雨话“仪门”

  • 发布时间:2023-05-24 13:48:41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757次

百年风雨话“仪门”


文/王海燕



2016年1月4日,农历乙未年冬月二十五,中华民族传统新年即将来临的日子,“抚松县迎新年老物件展”在抚松人参博物馆隆重开展。

走进抚松人参博物馆,人们恍若穿越时空,倏然之间回归到我们的童年,或者我们的父辈祖辈生活的年代。一件件老旧的物件在博物馆朦胧的灯影里,无声地与游人相对,无声地向世人讲述着参乡抚松的历史变迁和风物民俗。

一套用料考究、做工精致、外形古朴美观的大门静立于博物馆序厅西侧,几经风云变幻,大门蒙了岁月的风尘,却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威严与曾经的繁华。这套大门,不仅有着风光的外表,也有着显赫的身世。

据大门的拥有者,抚松县收藏家马耀东先


生讲,这套大门名为“仪门”,是抚松县建县后第一任县长张元俊在任时制作并使用的,抚松县1910年建县,屈指算来已有百年之久。“仪门”即“礼仪之门”,是指官署衙门或官邸辕门内具有“威仪”点缀含义的正门,明清时期,为官署、府邸的第二重正门。

这套“仪门”材质为落叶松,采自抚松县兴隆乡的大甸子,当年大甸子原始森林茂密,树木资源十分丰富,建县之初,张元俊县长主持重修抚松县仙人洞庙宇,所用的木材均来自此处。落叶松木材重而结实,耐腐朽,一百年的光阴,并未冲洗掉其沉厚凝重之感。大门从上至下六组铁条保护,中间的四组铁条上,均匀地分布着直径约2厘米的圆形铁钉。大门中上部,一条厚实的铁质门栓将两扇大门合二为一,圆柱形铁锁锁住大门。这样的重重保护,恐怕即使是别有用心之人,也很难打开大门,一窥门内风光。

“仪门”不仅厚重安全,而且造型美观精致,充满艺术美感。门栓顶部末端,雕刻以四方形虎头图案,虎头的眼睛能够随着门栓的开合灵活转动,设计十分巧妙。位于门栓下面的门环,左右两边底部各衬以海东青图案。海东青原产于我国黑龙江、吉林等地,满语为“雄库鲁”,即“万鹰之神”。以海东青守卫大门,寓意抚松县政府秉承勤政爱民的执政理念,用鹰隼一样敏锐的洞察和行动能力管理和护佑一方百姓平安。海东青门环下部,另有一组稍大一些的门环,这组门环底部衬托以虎头图案,与上部门栓上的虎头两相呼应,寓意县内卧虎藏龙,人才济济。两组高低不等的门环,大约是为方便不同高矮的人进出,显示出设计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仪门”中下部分,是左右两组精美的铁质艺术图案,每一组为中间一朵盛放的牡丹花,围绕以四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牡丹为我国从古至今具有富贵意义的吉祥花,以牡丹装饰仪门,表达了仪门设计者期望抚松县政通人和,百姓富足安康美好愿望。四周辅以蝴蝶装饰,表达了全县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希冀和向往。

这组仪门的设计者是张元俊本人,制造者是当时受县政府聘请,前来修建仙人洞庙宇的一位翁姓建筑设计大师。

张元俊,字杰三,祖籍山东省文登县。1910年1月16日,清宣统元年十月二十日,抚松县奉朱批,旨准设县,张元俊由抚松县第十四任知事职务改为县长。张元俊博学多才,能文能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了《重修抚松城池添设炮台计》、《镇边楼记》、《抚松县武庙记》、《修建松花江坝记》、《白山天池记》、《抚松十景》等诗词文章,为抚松县的文化领域留下了不朽的杰作。张元俊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这组仪门的设计,体现了他对自己治下抚松县的期望和憧憬,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他勤政爱民,洞察是非的执政理念。

如今,这套见证了抚松县建县百年以来荣辱风雨的“仪门”,静悄悄地隐藏于抚松人参博物馆一楼,岁月沧桑里,它失落了当年的荣华和风采,却不曾失落固有的威仪和沉厚。光阴渐远,门内,是一百年前的风尘沧桑,门外,是一百年后的新天新地。抚松县,就这样一路走来,把风雨历程深深记载在这些老旧的物件里,任凭后人品评怀念;把文明和进步牢牢根植于信念当中,昂首阔步,一路前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图片1    

仪门——礼仪之门

图片2   

门环和门环下的海东青


图片3   图片4

                    海东青                门栓末端的虎头——眼睛可以随着门闩的        

                                                                 开和灵活转动

图片5

牡丹和蝴蝶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