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这些诗,孩子更能理解《长安三万里》

  • 发布时间:2023-07-25 11:05:49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78次

图片

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图片


要说最近各大家长群里都在聊的话题,那大概是“带娃去看《长安三万里》了吗”。

作为暑期档的一匹黑马,《长安三万里》上映第一天就票房破亿,豆瓣评分高达8.2分。

影片时长近3个小时,用动画的形式将一首首古诗名篇具象化,把独属中国人的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让孩子观影时更有代入感,带孩子去看电影之前,应该有哪些历史知识储备呢?


图片
—   01   —
为什么是长安?


唐玄宗即位之初,重用贤能,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载当年的盛况:


“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 三千六百九。西京、东都米斛直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


天下风调雨顺,百姓家有余粮,一斛米、一匹绢市价皆在二百文左右;


人民安居乐业,长安城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远门都不需要携带武器防身。


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开放,让唐朝的文化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正如电影里监军满怀骄傲地说:“我朝人人习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会写诗。”


唐诗里的长安,是繁华富庶的帝都,八方来贺,万国来朝: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诗里的长安,有太平盛世的大美河山,流光溢彩,气象非凡: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诗里的长安,还有追逐功名的文人学士,金榜落第,无人赏识: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安城,作为当时的都城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当时所有名士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圣地。


图片
—   02   —
故事背景:“安史之乱”


但也许是励精图治的日子过得有些乏味,唐玄宗扮演了二十余年的明君,到了晚年也不禁想在自己治下的太平盛世好好享乐一番。


可以说,唐玄宗前期有多开明,后期就有多昏庸。


他将自己的儿媳妇纳入后宫,常年沉迷于长生与美色,怠于朝政,不思进取,导致奸臣把持朝政、趁机大肆铲除异己,但唐太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


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导致很多将领为了立功受赏,加官进爵,在边镇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各种矛盾不断加深。


最终,天宝十四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两次对南诏用兵失败,兵力空虚之际,自范阳发兵15万南下。


图片


第二年,叛军长驱直入,攻陷都城长安,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


整个安史之乱,持续了7年之久,在此期间唐朝人口大量减少,田园荒芜,百业凋零,唐朝因此国力锐减,由盛转衰。


后世的我们也只能通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来想象当年的大唐盛世有多么繁华。


图片
—   03   —
大唐诗人群像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生逢盛世,谁不想功成名就,青史留名?


二十岁的高适,孤身前往长安,求仕无门。此后高适漫游燕赵,希望从军边塞,报效国家。


可当他真正来到边关,看到的却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场面。


难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理想的高适再次回到中原,他没有放弃,一边四处游历,一边等待着新的机会。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当时的高适在哥舒翰帐下做幕僚。潼关一役,哥舒翰战败被俘,高适杀出重围,星夜兼程、快马疾驰追上唐玄宗,陈述潼关失守的原因和经过,得到玄宗嘉奖,不久即提拔他为谏议大夫。


高适的一腔热血,终于有了人赏识,此后高适历任淮南节度使、成都尹、剑南西部节度使、散骑常侍等职。


与他同时代的文人墨客,几乎没有人能达到这样显赫的地位。《旧唐书》称高适:“而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电影选取了大器晚成的高适和唐代最负盛名的诗仙李白作为主角,常建、杜甫、王维、贺知章、孟浩然等历史人物逐个登场,将一幅盛唐诗人群像图展现在观众眼前。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尽管安史之乱后盛世不在,但盛唐时期繁荣的景象却永远留在了后人心中,一首首唐诗带领着我们穿越千年,去了解、追忆那个“公私仓廪俱丰实”“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盛世长安。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图片

图片图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