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阅读之声|神秘的大荒顶子

  • 发布时间:2018-11-27 09:25:17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395次

作者简介和作品评介

  作者韩晓春,女,是抚松实验中学在职英语高级教师,是吉林省故事讲述暨汉语言研究会秘书长。

    本文是作者参与吉林省“长白山大祭坛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组织的,探访抚松县“长白山大荒顶子古祭坛”遗址后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用翔实的资料叙述了大荒顶子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目睹了峰顶遗址的残存,描写了大荒顶子的壮美景色。

    作者根据现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推测,运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向人们展示了“长白山文化”的丰富多彩,“大荒顶子文化”现象的迷人之处。让人们了解了故乡抚松也有着厚重的历史资源和灿烂的地域特色文化。    


20181127,989阅读之声神秘的大荒顶子2.gif

20181127,989阅读之声神秘的大荒顶子3.jpg?v=1714217809081


神秘的大荒顶子

作者:韩晓春

 

大荒顶子位于抚松东北约10公里,距长白山主峰75公里,矗立在头道松花江和二道松花江之间,海拔912米,是方圆几十公里内最高的山。在大荒顶子以东2公里处是原来的大荒村,解放后更名为大方村,所以,大荒顶子也跟着改为大方顶子。现在这里交通十分便利,是通往泉阳,露水河的必经之路。201国道从大荒顶子穿洞而过,鹤大高速公路在半山腰斜穿东去。

说它神秘,是谁也说不清大荒顶子的祭坛,是谁建的?建于何时?作用是什么?大荒顶子附近出土的黑曜石、箭镞、陶器等文物,都是谁留下的?大荒顶子的祭坛和文物,在人们心中始终是个谜。

从小就听说唐朝薛礼征东时,曾在大荒顶子屯过兵,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九十年代初,大方村的酒坊酿造的小烧,名字就叫“薛礼古泉”。

据抚松文物志记载,1960年县文物普查队对大方顶子祭坛进行过一次普查,认为祭坛是新石器时期或高句(gou)丽时期的一座古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08年间,省萨满文化研究人员则认为是唐朝渤海国时期勿吉族和靺鞨(mohe)族先人在这里建造祭坛,是为了祭拜长白山神,保护黎民百姓平安的。还有的人说,是康熙大帝在此朝拜过长白山等。众说纷纭,大荒顶子祭坛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等待着考古科学人员揭开。

2014年的初秋,一天,天刚蒙蒙亮,我穿上旅游鞋,背上旅行包,随吉林省“长白山大祭坛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一行,探访抚松县“长白山大荒顶子古祭坛”遗址,也想通过实地考察,揭开大荒顶子在我心中的谜团。

参乡的秋天,空气里弥漫着树木花草的清香。我们一行人从抚松县城出发了,乘车到万良用了不到30分钟,行驶到大荒顶子山下的河东村一公里处,柏油路已经到尽头了。汽车只得在蜿蜒不平的盘山公路上起伏颠簸行驶,大约10多分钟就到半山腰,再往上走就没有路了,只得下车步行。在羊肠小道上走走停停,观赏着沾满露珠的各种野花,有紫色的,白色的,和长白山的五花山形成一道独特风景。茂密的落叶松挺拔秀丽,戴着高昂的树冠向蓝天白云招摇,让我们领略了一番长白山秋天美丽的晨景。

我们沿着小路往上爬,路越来越陡,我喘着粗气,不停地擦着汗,热得解开了外衣的扣子,随手采一把树枝,不停地扇着。快到大荒顶子山顶时,视野一下子变得空旷、辽阔,真有点儿“登泰山而小鲁”的感觉。阵阵秋风吹来凉爽宜人。

突然,一轮火红的太阳从东方的云层中跳了出来,大大的太阳让人眼醉。我不由自主的向东南方向望去,眼前一亮,脱口而呼:“长白山!长白山!那不是长白山峰吗?”走在前面的司机小刘也喊了起来:“看,这些大石条”!我寻声望去,一堆堆的青石,有条形的、方形的、三角形、梯形等。这么大的石头是怎么运到这里来的呢?好奇心让我兴奋起来。那一堆堆石头按队形排开,这队形像什么呢?像翅膀、像舰队,更像出征远行的士兵!

让人不解的是,个别石堆的周围还有木桩的痕迹。此刻我有些激动!这里难道真是皇帝曾经拜祭过的地方吗?

来之前,我看了一些资料,初步了解大荒顶子最早是南北朝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勿吉族和靺鞨族的先贤们,年年来这里祭拜,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从金代开始在这设坛祭祀,一直延续到元、明、清。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堆积、完善祭坛,使祭坛的面积不断扩大,现在依稀可见的就有8座祭坛遗址的轮廓。祭祀的内容也不断充实,除了祭拜长白山神,还有一些驱鬼辟邪的祈祷仪式等,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这些萨满祭祀活动的目的,是祈求长白山神保佑百姓平安、祈求丰收。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

今天站在这里了,看到这一个个祭坛遗迹,一条条被风化得石头,真是遐想万千啊!我的思绪一下子穿越到康熙年间······

那是公元1677年,在距长白山1200公里以外的紫禁城,24岁的康熙皇帝,向内务大臣觉罗武默纳、亲随侍卫首领耀色等人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远赴祖宗发祥之地,验看长白山,以便酌量行礼”。

具体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验看长白山”的决定,已然无从考证了,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似乎已经做好了祭祀长白山的准备。

今天我们不妨将思维发散开去:康熙,这位“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帝王,无疑具备了超乎寻常人的坚毅与果敢。也许他面对着民族的纷争、皇权的争斗、边境的烽火,内心感到一丝无助与彷徨吧。于是,他思念起了故乡的山川,呼唤着天神与先祖的庇佑。长白山,这座自金代起便被女真人视为民族守护神的圣山,自然就成为顶礼膜拜的地方,成为满清帝国延续统治的精神寄托。身负皇命的武默纳、耀色、塞护礼、索鼐等人,五月初四从京城动身,于五月二十三日到达吉林乌拉,于六月初二启程前往长白山。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也许来过万良大荒顶子,到过漫江的孤顶子,为康熙帝到长白山朝拜,做着前期踏查、寻路、驻扎、建坛的准备。

难怪这里有这么多祭祀的青石条和大祭坛。难道说,我此刻站着的地方,就是当年康熙大帝朝拜长白山的落脚处?

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遍了清代史料,没有康熙到大荒顶子祭拜的记载。

事实是,五年后康熙东巡吉林,由于去长白山太难了。于是,下旨在松花江畔的德亨山,就是今天吉林市西南的小白山设坛望祭长白山。雍正十一年,1733年又在祭坛处建了一座祭庙,规定每年的春分和秋分举行望祭。

说来也巧,从康熙在小白山对长白山祭祀后,可能真的感动了上苍,时局真的出现了转机:吴三桂病死衡州,三藩余部气数殆尽,台湾郑氏家族败象渐露,一度战火缭绕的清帝国终于渐渐安定下来。

当时康熙在吉林小白山举行望祭长白山仪式时,还写下著名的《望祀长白山》诗: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千秋佳兆启,一代典仪尊。翘首瞻晴昊,岧峣(tiaoyao)逼帝阍(hun)。

自康熙朝拜长白山后,自上而下在满族社会中掀起了对长白山崇拜之风。贵胄(zhou)勋旧之家供奉长白山神、姓氏宗谱之中俱署长白籍贯,旗下文人提名落款也常以“长白”、“白山”为冠。长白圣山,俨然成为满洲人心中永远的神祇。长白山之于康熙皇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是形象化的满洲魂魄,是遥远而富饶的故土家园。他那挥之不去的长白情结,更是千万八旗子弟对圣山崇拜的一个侧影,表达着满洲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不忘根本的故土情怀。

也许这里的官府和少数民族的首领,受康熙拜祭长白山的影响,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扩建祭坛,大造声势,年年在此望祭长白山神。

近年来,从祭坛周围出土的文物判断,这里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活。诸多资料表明:可以肯定的说,长白山大荒顶子古祭坛遗址,是长白山地区满人遥祭长白山所建的祭坛。它承载着厚重的沧桑历史,散发着神秘的萨满文化信息,极具学术探究和旅游开发价值。被专家称为“大荒顶子文化”,亟待开发、拯救、保护!

大荒顶子祭坛的谜团终于大白天下。我站在雄伟的大荒顶子山峰,不禁心潮澎湃!远远的望去,雄伟的长白山峰,山形连绵不断。近观地势陡峭,片片白光,皆冰雪也。山高万丈,顶有天池,五峰环绕,蔚为壮观,不愧为“关东第一山”“大美长白山”的美誉!和雄伟的长白山相比,“大荒顶子文化”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刻我写下了一首小诗,以表我的心情:

探寻瑰宝在大荒,祭坛祭祀祈安祥。

堆堆石条传佳话,萨满文化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