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阅读之声|沭河岸边话沧桑

  • 发布时间:2019-08-28 10:33:42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385次

70周年标识.png?v=1714861704308

读者朋友,本期继续播出“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于国桢创作的散文《沭(shu第四声)河岸边话沧桑》。

1
作者简介与作品评介
作者于国祯,男,是抚松县生态环境局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和写作,尤以散文见长。他的文章描写细腻、语言流畅、知识性强,选材切入口小、以小见大、主题鲜明。
《沭河岸边话沧桑》节选自《春日故乡行》。文章围绕千里回乡访亲寻根”展开叙述。开头描写了一路风景和寻根心情,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描写故乡于庄村村容村貌整洁,乡村文化振兴,人民生活富裕,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同时,插叙了解放前于庄村的贫穷落后以及老辈人闯关东的难忘轶事。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于庄村建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了党和政府改革开放、农村振兴的丰功伟绩。
1


沭河岸边话沧桑


作者·于国桢


2019年仲春时节,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迎着拂面而来的和畅惠风,沐浴着金灿温煦的初升朝阳,我踏上了千里回乡访亲寻根的行程。
乘上整洁舒适的“和谐号"动车,列车像一条飞行在山水之间的白色苍龙。携着长白山的娇健与雄伟,带上松花江的奔放与豪情,从冰雪消融的祖国边陲,穿山越岭,风驰电掣(che第四声),一路向南,日夜兼程。
当天边露出鱼肚白时,列车停靠在“山海关”车站。山海关,古称榆关,始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扼(e第四声)守之要,将原榆关东移60里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名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列车穿过辽、津、冀后,犹如利箭般驶入山东境内。经过两天一夜的行程,我于中午到达山东省日照市莒(jv第三声)县。走下列车,踏上莒县这块古老的土地。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丽日蓝天,杨柳依依,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高楼矗立,鳞次栉(zhi第四声)比的景象。行走在县城宽阔整洁的马路上,看见一个个亲切陌生的面孔,听着一句句浓重耳熟的乡音,不知不觉间,一腔热血在我心中升腾,一股暖流在我周身涌起。
故乡--莒县,我与你仿佛似曾相识,今日相逢更像一见如故。儿时聆听父母讲述他们童年的故事,早已让我潜移默化耳熏目染有着与生俱来的从属感。由于我的爷爷和我的父亲均是独生子,早在20年前,庄里于氏家族重新编续家谱,我父亲联系到了一支未出五服的两个兄弟。从那之后,我父亲与其中的二弟,我叫二叔,书信往来多年。父亲自从跟着爷爷闯关东,一次也没回过老家。父亲带着遗憾去世了,把回老家寻根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如今我也退休了,这次追宗寻根就成了我唯一目的。
在来于庄村前想:我从没见过二叔,也不知二叔是否待见我,为了不给二叔添麻烦,我计划当晚回莒县城内住宿,第二天就返程。
下午三时,我来到于庄村。我站在村子东边的沭河边,水势浩荡,滚滚南下。我想起父亲说过,儿时曾在这条河里洗澡捉鱼玩耍嬉戏。还经常和我说:“旧社会的于家庄家家都很穷,一日三餐吃糠咽菜,十几口人挤在三间泥草房里,赶上灾荒年,只能眼看着饿死。在万般无奈之下,你爷爷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领着全家来东北。一路上沿街乞讨,历尽无数艰难坎坷,辗转月余终于来到长白山下的抚松县。”
我沿着宽阔的水泥路,没有费多少周折,找到村头二叔家的超市。初见中等身材,浓眉大眼,体格健壮的二叔,给人一种淳厚朴实,面容和善,相见恨晚之感。和二叔唠嗑,说起当年爷爷辈闯关东的事,我们都伤心的哭了。不知不觉黑天了,我起身告辞时,热情的二叔说:“还没热乎够,今天不走了,就住在家里。明天我领你到处转转,看看家乡的变化。”其实二叔早已定好了饭店,并找来两位朋友做陪。来到二叔为我接风的饭店,是一个刚开业不久的农家乐。整洁宽敞的院子里,假山奇石,荷池凉亭,树木花草,其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第二天早晨,我和二叔信步在于庄村。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村子在前些年新农村建设中,按照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了旧村改造。建起一排排结构相同,外观一致,功能齐全,居住适用的新民居。二叔领我来到村东头,当年爷爷离家闯关东时,曾留下三间草房的地方说:“头几年,村里统一规划,旧居早已变成大瓦房了。”我望着这块祖辈生息的故地,真是今非昔比呀!
我在当年爷爷老屋原址的新房旁照了几张像,了却了父亲魂牵梦绕的愿望,也了却了我观瞻故居、认祖归宗的愿望。
我在二叔的陪同下,漫步村中,水泥路面的主、巷道笔直宽敞,路两侧均植开花绿化树。在村中心的一条主路中间栽种了两趟长长的葡萄,这些景观葡萄,即可让村民休闲观赏,成熟后也可以任意採摘品尝。
来到沭河边,在橡胶坝的拦截下,河面更为宽广,河水也更为清澈。沭河像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容百川溪水,纳千古风流,孜孜不倦,悄无声息,日夜流淌。数千年来,美丽的沭河用她甘如乳汁的河水,哺育着两岸华夏儿女,滋养着大地万物生长。
我心想:这哪还有父亲说的破败景象,如今的于家庄分明就是花园式的村庄。
离开沭河,又怀着敬畏与虔诚,来到“于氏家族庙"。位于村子的东北部,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500多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于氏家庙,采用青砖黛瓦飞檐垂脊形式建造。庙的正门与侧门上方装饰有彩色木雕图案,在正脊和垂脊上镶嵌着鸱(chi第一声“猫头鹰”)吻、天马、龙、凤、狮子等吉祥古兽。走进庄重肃穆的家庙,正门门楣上刻有“慎终追远”四个金色大字。庙的天井内有一尊供族人焚香烧纸的大铜炉,主庙殿内正中供奉着于氏先祖灵牌画像。在东侧墙面上挂有慎修堂“于氏家训"匾牌,家训上的谆谆教诲,警世良言,为于氏后人恪守遵从。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于氏家族庙”,自古以来就是家族举行仪式和议事的场所,也是敬奉祖先,安放先辈灵魂和地方。经过几十代的延续繁衍,于氏家族依然松柏之茂薪火相传。这座历久弥新屹然挺立的“于氏家族庙",为世代敬仰香火不断。它象征的是家族的兴旺与昌盛,护佑的是后代的福禄与平安,传承的是家国忠孝与清廉。
吃过午饭后的下午二时,我和二叔来到距于庄村不足一公里的景点“丽正园”。丽正园占地l200亩,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l0万余平方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私人园林。园林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充分体现顺应生态自然兼顾自由发展的思想。将园内亭、榭、廊、阁、楼、轩、台、舫、厅堂等,均按仿古风格建造。徜徉在丽正园,这里山水地形随机而建,花草树木四季飘香,庭院廊桥曲径通幽,奇石流水妙趣横生,楹联匾额精巧布设。是一座融南北园林之风格,集中华园林之精髓,聚红木艺术、园林奇葩、民俗风情、红色文化于一体,独具特色超凡脱俗的园林圣地。由于地处近郊,交通方便,使这里成为缅怀伟人,陶冶情操,赏花怡情,回归自然的好去处。
经过两天短暂的访亲寻根,我于第三天告别了同宗同祖一脉相传的二叔,告别了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舅舅,也告别了美丽富饶民风淳朴的于庄村,踏上了返程的列车。
列车开动后,我遥望蓝天白云下的茫茫大地,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莒县,你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有着3000年灿烂辉煌的古老名城。当我的祖辈携着妻儿老小离开你的时候,你贫穷落后,饥寒交迫,满目疮痍。你苦难深重,呕心沥血,无力养育自己嗷嗷待哺的儿女。
如今建国70年来,发生了巨变,变得一片葱茏,兴旺发达,塔吊林立,热火朝天。听二叔说,莒县正在规划,重修莒国古城,到那时我要再登风景宜人的浮来山,重游繁花似锦的沭河畔。我愿成为一只迁徙南北的春燕,留连往返于家乡—吉林抚松与故乡—山东莒县之间。
再见了,莒县。我还会再来的!

             

                                                                                                                                  2019年3月25日    

                                                                                                                                       写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