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听书」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知识分子的命运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

  • 发布时间:2021-01-17 08:37:19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677次

1.webp.jpg?v=1711624562268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5部长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

《应物兄》授奖辞中写道:“李洱对知识者精神状况的省察,体现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礼敬,指向高贵真醇的君子之风。”


01

李洱,1966年出生于河南济源。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学语文老师,很注重课外阅读。很小的时候,李洱就开始读《红楼梦》《红岩》《悲惨世界》《格列佛游记》等。

1983年,李洱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那里不但风景优美,也有着当时被认为是“全国最好的中文系”,校园里充满着文学的气息,人人都是诗人和小说家。李洱入学时,学校有两个文学社团:一个叫“散花社”,发表散文和小说;一个叫“夏雨诗社”,专门发表诗歌。

对李洱来说,大学才是真正的文化的童年。在“散花社”的一次活动上,李洱认识了担任副社长的格非。后来,他和余华、马原、北村等人,经常聚集在格非的宿舍,谈论马尔克斯、卡夫卡、博尔赫斯直到深夜。

当时大众传媒、各路书商尚未兴起,文学杂志是写作者成名的唯一道路。《十月》《收获》《当代》《花城》等,发行量均达到上百万份。

1986年的一天,格非兴奋地拿着一封信走了过来,信封上有《关东文学》的字样,那是主编宗仁发的一封信,内容是格非的中篇小说《没有人看见草生长》即将在《关东文学》上发表。

格非的幸福极大地感染了当时的李洱,大约半年以后,李洱在毕业论文的间隙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福音》的创作,并寄给了《关东文学》。

很快,李洱就毕业了,毕业后的李洱回到了家乡河南,继续创作小说投稿,但却没有收到一封回信。直到1987年冬天,李洱回了一趟上海,意外地收到宗仁发的回信,还有一份刊登着之前那篇小说的《关东文学》和75块钱的稿酬,让原本对写作已经失去了信心的李洱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如果没有宗仁发,李洱当时是否会中止写作,还真是说不清楚。

后来在《向宗仁发们致敬》中李洱写道“编辑工作最难也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他从自然来稿中发现文学新人,发现并肯定文学新人的艺术特点,判断出他可能具备怎样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宗仁发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02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乎每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中都有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通常以启蒙者的身份介入社会变革,告诉人们,如果国家要变得强大,那么必须走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道路,也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剧烈变动,由原本的中心地位迅速沦落到社会的边缘,这是知识分子始料未及的重大转折。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知识分子的命运。”李洱曾说,“我相信,就对生活的复杂性而言,知识分子肯定是最敏感的。知识分子是文化的神经,是文化灵敏的触角。”写知识分子,既是对这一群体的质疑、理解与同情,也是在不断拷问与推翻自己

1993年,李洱完成了中篇小说《导师死了》的写作,讲述了年轻有为的吴之刚教授被误诊为肝癌,就诊于一个温泉疗养院,在疗养院之中,还生活着许多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烘托吴之刚在其中作困兽之斗而不得出,精神上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最终跳楼自尽的故事。

“在一个闪耀着刺眼光环的鎏金圆顶上,导师像一只民间传说中的凤凰,凌空欲飞,在他的面前,是遍布原野的大朵大朵的金光菊。”

格非读后,将之推荐给《收获》的编辑程永新,《导师死了》发表在1993年第4期《收获》杂志上,成为李洱真正引起文坛关注的代表作。

此后,李洱便将目光集中在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上,讲述中国文人的生活和命运。陆续推出《加歇医生》《午后的诗学》《抒情时代》等,在他的笔下,那些在学术界意气风发的教授医生、诗人等知识分子,在私人生活领域,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焦虑、无奈。


03

为李洱带来更大声名的,是他的长篇小说《花腔》和《应物兄》。

2001年,李洱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花腔》,围绕寻找共产党人葛任展开,以破解葛任的生死之谜为结构中心,描写了葛任短短一生的生活境遇,政治追求及爱情经历,讲述了个人在历史动荡中的命运。

2002年,《花腔》与莫言的《檀香刑》共同获得首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2005年,《花腔》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评为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

2019年8月,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其实,早在2005年春,李洱就开始动笔写《应物兄》,还准备在2008年写完印刷,好专心看奥运会。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3年后,才最终完成《应物兄》。

主人公应物兄是大学教授,小说一开始,应物兄就陷入了种种困境,他因为发表了几场不合时宜的演讲,还替别人修改润色了几篇更加不合适宜的演讲稿,差点被学校开除。

他整理出版了一部关于《论语》的书,原名叫《〈论语〉与当代人的精神处境》,因为出版商觉得不够吸引读者,拿到样书的时候,书名却变成了《孔子是条“丧家狗”》,他的名字也从“应物”改成了“应物兄”。

全书85万字,书写老中青三代校园知识分子,遍布政、商、学、媒体、市井和江湖,围绕着济州大学儒学院的成立,70多个人物轮番登场,描画出一幅当代知识分子的浮世绘。

李洱笔下的知识分子众多,对自身境遇不满却又无能为力的吴之刚、加歇;生活无忧但疲于应对社会压力的应物;以及丧失了学术坚守,将学问当成牟利工具的季宗慈、艾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处于“无家可归”的精神状态,更多的故事,就在李洱的《从何说起呢》之中。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从何说起呢》


2.webp2.0.webp.jpg?v=1711624562268

作者:李洱

演播:肖雅

分类:畅销书 都市文学

本书是李洱的7部中篇合集,涵括了李洱从80年代至今的创作成绩,整体上体现了李洱小说创作的特色。李洱的小说代表着中国文艺界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观照,以一种先锋主义的笔致彰显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李洱语言冷峻,有一种漠然的意味,使得人物的内心写照有很大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