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阅读之声|汤河恋歌

  • 发布时间:2021-05-18 14:33:27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209次


      

作者·袁毅



我与汤河结缘,是1970年4月到1972年7月,两年多下乡知青生涯中形成的。


我是河北一队的插队知青,两年丰富多彩的知青生活,让我终生难忘。记得第一次劳动就是春季插秧,因为我有自行车,队长安排我负责运送秧苗。先在村子附近的秧苗田里拔苗,然后运到八里之外的汤河口子水田,一天往返十几次。刚开始,去时下坡一溜风,回来空车也不累,一边骑车一边观景,沿汤河骑行,如游山玩水一般。运送了三个来回后,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蹬车越来越慢,到下午最后一趟累得走也走不动了。


知青们干了一天活,插秧累得腰酸背痛,我也累得两条腿麻木疼痛。吃完晚饭洗吧洗吧就上炕睡觉,不一会儿,全都进入了熟睡期。大约后半夜两点钟,忽然,被一阵“铛、铛、铛”的敲盆子声惊醒,大家都以为着火了,一下子乱了营,个个顾不上穿衣服,光着脚往外蹿。只听水田放水员宋玉厚敲着盆儿说:“哥们、姊妹,别慌!水田里的蛤蟆叫成一片,听不见呀?你们睡得真死!憋了一冬的蛤蟆从汤河里全蹦出来了,在水田里正撒欢呢!你们不想吃蛤蟆炖土豆呀?”知青们一听有蛤蟆,立即来了精神,睡了一觉后身上也不疼了,纷纷要去抓蛤蟆。户长立即做了安排:“男的点上明子去抓蛤蟆,女的留下来削土豆,把土豆芽子留出来当栽子,‘土豆母子’切成块,准备炖蛤蟆。”


不到两个小时,蛤蟆土豆一块就下了大锅,这时东方已露出鱼肚白,天快亮了。这顿“蛤蟆炖土豆”,别提多实惠、多美味了。大家一边吃,一边说着各种狼狈相,那个高兴劲儿,到了地里插秧时还偷偷乐呢!


秋天,队里派老唐领着我们到“王八湾”玉米地放秋垅,就是铲第三遍地。这块地里的垅太长,一条垅一里多地,一上午只能铲一垅。俗话说“秋后草,棒打倒”,我们这些知青,开始耍滑了,只铲垅的两头,中间的全扔了,不到近处看不出来。约摸后边的人快到了,拿起锄头把草打倒就跑。队里的老唐头一上午连我们的影儿都没瞅着,心里犯了嘀咕,悄悄在后边跟着看,回家后向队长告了状,结果当天的工分都被扣掉了,这是当知青时调皮耍滑偷懒得到的处罚。现在想想年轻时做的蠢事也挺有趣的。


凡到过仙人桥的,都想到汤河鹿场去看看,了解一下鹿场的情况。我当然也非常想亲自看看这些东北三宝之一是怎样圈养的,于是,特意抽时间来了一次鹿场进行考察。


鹿场位于仙人桥镇西南,汤河下游西岸几十米,座落在二道沟沟门。据《抚松县志》记载:“1953年,县人民政府在抚松镇北江冶炼厂处建鹿场,养鹿156头。1960年8月洪水冲毁了鹿圈(jvan),鹿场从县城迁往泉阳,因解决不了鹿吃的柞树叶子,于1963年,又迁往仙人桥,并修筑砖瓦结构的鹿舍鹿圈。”为什么在仙人桥的汤河边建国营鹿场呢?原因是汤河两岸的大山上,生长着无数的柞树,就地可以解决梅花鹿的饲料问题。每年秋霜过后,树叶哗哗落下,忙坏了附近的居民,纷纷进山搂树叶卖给鹿场做冬季饲草。一筐筐、一篓篓、一车车,哗哗响的柞树叶子,有用铁丝笼子背的,有用小车拉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天黑前,来到鹿场检斤过秤,当场付款。鹿圈内梅花鹿“呦呦(you第一声)”的鸣叫与墙外卖树叶子的欢笑声相融合,让这里着实喧闹了许多年。


通过这次考察我了解了原来不懂的知识。如梅花鹿喜食柞树叶,喜饮清洁水,喜欢追逐跳跃,喜欢用鹿角顶撞等。


知道了梅花鹿浑身是宝,   鹿茸有补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的功效。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有改善睡眠和食饮,降低肌肉疲劳,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血液循环及伤口愈合等作用。于是我对梅花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持续关注鹿场的发展。截止1985年末,汤河鹿场养鹿1483头,围墙680延长米,鹿舍2200平方米,各类生产用房4800多平方米,场址占地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8万元,年产鹿茸463.65公斤,总收入39万元。”汤河鹿场的鼎盛时期是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每年向县财政缴纳几十万元的利润,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当时,鹿场生产的品种也很丰富,鹿茸、鹿鞭、鹿筋、鹿尾、鹿胎膏、鹿角霜、鹿血酒等,汤河鹿场已发展为长白山区最大的鹿场之一。后来每每回到仙人桥,走到鹿圈外,都想驻足听听梅花鹿那“呦呦”的鹿鸣声,感到格外兴奋,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知青岁月。


“黑松谷”也是我难以忘怀的地方。我家是1970年从抚松县城被下放到大营公社河北大队第一生产队走“五七道路”的。黑松谷位于温泉与大营河北村之间,因整个山沟百分之五十是黑色松树林,即使白天走进去,黑压压一片不见阳光,阵阵松涛呼呼的刮着,使人毛骨悚(song第三声)然,因此得名“黑松谷”。当时叫“黑松沟”,是湾沟林业局的采伐作业区,大型林业专业原条车将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到仙人桥贮木场,制成各种规格的木材,运往全国各地。


每逢星期天,父亲便领着我和弟弟,拉着人力车来到这黑松沟拣烧柴。将林业工人锯下的树头枝丫,捡回去做烧柴。一上午就能捡一軧(di第四声)排车,一路下坡,一溜小跑到了家。午后支上锯架子,把木头截成木段,劈成木柈子垛起来,一车足有五尺木柈子。是黑松沟的柴禾解决了我家的取暖和做饭,不用花一分钱,只要肯出力就行。两年后我家搬回抚松时还有好几丈大柈子呐。


那是1971年的秋天,酷霜过后,队长领着我们七、八个人去黑松沟找“刺儿楸”。让我拉上軧排车一起去。刺儿楸是楸树的一种,外皮长刺,用这种木材做出的木箱又光又亮,木纹是长长的椭圆形,非常漂亮。在当时,谁家结婚,能有一对刺儿楸做的箱子,可牛了!


生产队长找刺儿楸非常有经验,他不往树干上看,专往地上瞅。原来,秋霜过后,刺儿楸的树叶落下来,呈现出一圈白色的叶子,只要看到树的四周有一圈白色,便可断定此树定是刺儿楸。多年以后,我在编写“长白山1000谜与怪”中,将这一现象列为“长白山一大怪,刺儿楸落叶一圈白。”


黑松沟中的松树明板特别多。松树明板、明根,当时用途只有一个,就是做引火材料,上面凝聚着松脂松油,极易燃烧。进林子拣明子,不需用力,只需拿一把大板斧左敲敲,右砸砸,就能从地上的腐殖土中找到,一般都四、五十斤一块儿,一上午就能捡一軧排车,足有八、九百斤重。


1972年从河北村往县里搬家的时候,光这种“松树明子”就装了半汽车。现在,人们的认识提高了,用长白山的明板,雕刻成各类工艺品,命名为“琥珀木”,雕刻成茶台、摆件、手串等各类工艺品,现在已经成为木制工艺品的一大门类了。


“黑松沟”在1993年被命名为“黑松谷旅游景区”,经营特色餐饮,在山谷里建设了人工湖和人工瀑布,已经成为别具特色的旅游山庄。


1972年7月,我招工回到抚松县城,结束了我的知青生活。在汤河岸边度过的这段时光,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永久记忆。汤河两岸的沃土上,留下了我辛勤的汗水;铁路小学的教室里留下了我的身影;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我的足迹;梅花鹿场留下了我探求的目光;黑松谷的鸟儿聆听过我的歌唱。通过劳动磨炼了我的意志,强健了我的体魄,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为以后工作、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我已退休,时常回忆起在汤河生活的往事。怎能忘,渴了饮一口汤河水解渴,累了洗一次温泉澡解乏。汤河的农田是我锻炼的熔炉,汤河的农家是我歇息的港湾,汤河的大山吆!是我纵情歌唱的舞台!


汤河的往事,见证了我价值观不断淬炼、提升、成熟的历程;汤河的流水,沉淀了我对祖国山河的美好记忆;汤河的鹿鸣,道出了我对长白山特色文化热爱的心声。我已经与这条小河,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一条奔流不息的汤河,如一曲悠扬动听的恋歌,伴着新时代的旋律,继续引吭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