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阅读之声|汤河驿站

  • 发布时间:2021-09-09 10:19:17
  • |
  • 作者:抚松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632次

据《抚松县志》记载:“汤河发源于三岔子区湾沟镇西北大四方顶子山东坡,向东北流入头道松花江。”全长不过几十公里,在丛山峻岭中逶迤蜿蜒,缓缓穿行。沿岸是悬崖峭壁,河道狭窄,暴雨过后,水流湍急。平日里,这条清澈的小河沿着马鹿村边,流经黑影岗下河道才逐渐开阔。这条在山谷中流动的小河,将沟沟岔岔的水收到自己的怀抱。到了下游,水流逐渐大了起来,俨然是一条大河了。流经温泉、大营、仙人桥汇入波涛汹涌的头道松花江,成了头道松花江的源流之一。

汤河不长,波澜不惊,是一条名不见经传、默默流淌的小河。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长白山众多河流中她却留下了历史的印迹,有着自己别样的风情。

为便于理解文章内容,先简单介绍一下渤海国。

渤海国是唐朝时期,在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以靺鞨(mohe)族和高句)丽族为主体的民族政权,是唐朝的藩属国。建立于公元698年,国王大祚荣自立国号“震国王”。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建都于敖东城,今敦化市。公元742年迁都于中京显德府,现在的和龙县,公元755年迁都至上京龙泉府,现在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公元785年再迁至东京龙原府,现在的珲春市。到926年渤海国被辽国所灭,共计存在了228年。

渤海国所辖范围,北至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濒日本海,南以朝鲜新罗为邻,西接开原、铁岭一带。效仿唐朝的府州县制度。设有5京、15府、62州、130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封建强国。渤海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契丹、室韦等。渤海建国初期在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五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渤海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学习唐朝,将中原的儒学文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

下面再说说汤河驿站——朝贡道遗址

当时的情况是,渤海国的各州、府、县,要向渤海王朝进贡。文中所描写的“朝贡道”起点是从当时西京鸭绿府,现在的吉林省临江市,途经抚松、靖宇,终点到达渤海国都敖东城,就是现在的敦化市。

运输贡品的马帮驮队从临江出发,到达抚松汤河口子驿站是一天的路程。由于山峰回转,汤河流到此处,形成了马蹄形状,驿站就位于其中。在这里挖掘和出土了许多渤海时期的文化遗存,现在被考古文物部门定为“朝贡道遗址”。

什么是“朝贡”?在封建社会,各州、府、县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什么是“朝贡道”?有两层含义,一层指朝廷运输贡品的管理机构叫“朝贡道”,二是指朝廷运输贡品的专用路线。这一职业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部门,有一整套严格的纳贡、运输制度。

什么是“驿站”?运输贡品的马帮驮队以及押送人员,人困马乏需要休息和食宿,于是,每一天路程,在朝贡道上设一个喂马歇脚、住宿休息、传递信息、补充给养的地方称为“驿站”。为了便于生活和采购物品,驿站往往建在有山有水,靠近村屯的平坦地方。每个驿站,每月要接待十几批马帮驮队,全方位为朝贡马帮驮队提供服务。驿站里的杂役们要采购足够的喂马草料,置办好牵马人员、随行人员、押送人员食用的饭菜、酒肉。还要准备好住宿休息的大火炕,负责给骡马饮水、添加草料。那个时候没有电话,还要派出送信人员,通知下一站接待的人数、马匹数量,提前做好准备等等。可以想象,当时的驿站是一种怎样的繁忙景象!

什么是“贡品”?就是各州、府、县向朝廷缴纳的物品,为朝廷专用的御用品。长白山区的贡品品种多,数量大,不分四季源源不断地运往敖东城。水里的有“三花一岛”就是常说的鳌花鱼、鳊(bian)花鱼、季花鱼、岛子鱼;山里的有“关东三宝”就是常说的人参、貂皮、鹿茸角。山珍类有猴头、木耳、灵芝、松籽、山里红等。药材类有贝母、天麻、红景天、细辛、柴胡、芍药等。飞禽类有树鸡儿、野鸡、松鸭等。走兽类有虎骨、熊掌、熊胆、鹿鞭、鹿筋等。连朝廷制作兵器的原料也在其中,如蜡木枪杆、藤条枪杆、苕条箭杆等等。在贡品中有一种极为特殊的便是“桦皮”,每年都要剥下上万张紫桦树皮运往京城。工匠们为皇帝、王子、公子制做弓箭、弩的时候,弓面用桦树皮贴面装饰,弓面坚韧,油润有光、软绵微涩便于把握,为历代帝王所钟爱。

长白山的贡品种类多达三千多种,而且数量巨大,所以每年运输贡品的商旅一拨接一拨,一年四季在绵延的山谷中蜿蜒行走,非常壮观。

陆路上的“朝贡道”是从汤河右岸进入现在抚松县境内汤河口驿站。运送贡品旳马帮驮队,食宿休息完后,本应沿着头道松花江左岸下行,然而两岸悬崖峭壁,山险水急,波涛汹涌,无路可行。无奈只得避开大江,从现在的靖宇县夹皮沟穿越山谷,途经榆树川到三道花园沟口。然后,在江面宽阔、水浅地带涉水过头道松花江,直奔现在的抚松新安丰州古城。此路线与头道松花江恰似弓背与弓弦的关系,行旅的路线犹如弓弦,弯月形的江水颇象弓背。现在看,从汤河口驿站到新安古城遗址,正在弓弦的两端,此路线属两山之间的一条沟壑)谷底,不用翻山越岭,不用船渡,是一条陆路运输的便捷之道。足见我们的祖先,开辟这样条朝贡古道的智慧是多么高明!

队伍从新安古城再起程时,继续避开头道松花江,沿北沟沟底穿行,北上现在的抽水和兴参镇,进入二道松花江流域。之后顺左岸溯流而上,路经新屯子镇、南岗村、露水河镇、沿江等乡镇村屯,在贝水滩一带涉过二道松花江,进入大蒲柴河镇,然后直达渤海的国都敖东城。

文史专家高振环在《抚松县文物志》中《远去的历史风景》一章这样描写道:“又有谁能想到,千年之前,竟在这幽深的峡谷中,行进着一支庞大的商旅,悠扬悦耳的铃声在古老的深山峡谷中回荡。”“驿路上,龙旗前导,满载的马帮驮队前后相衔,铃声叮当,马蹄响亮,队伍逶迤数里,护卫的兵丁甲光闪耀。”这段文字写出了当年马帮驮队在弯弯曲曲的朝贡道上那种自得、悠扬、浩荡、威武、雄壮的气势。

每次来到汤河口驿站--朝贡道遗址,抬头远望,不禁使我思绪绵绵。仿佛看到了朝贡道驿站周密的组织、周到的服务和杂役们忙碌的身影;仿佛经历了商旅们朝发汤河驿站,晚至新安古城。然后转道抽水、兴参,越过新屯子、露水河,到达沿江贝水滩的艰难行程;仿佛目睹了朝贡古道上一队队马帮驮队,来来往往,铃声悠扬,人欢马叫,在抚松的一段繁华景象。

汤河的流水曾目睹了唐朝“渤海朝贡道”驿站的忙碌;汤河的两岸到处传颂着抗联战斗的故事;汤河温泉静静诉说着一段段用温泉水治病的佳话。汤河的流水见证了汤河大岗九曲十八弯的艰难,也聆听了沿江公路通车的欢歌。汤河岸边回荡着“嗷嗷”的鹿鸣声展示了这里的繁华。汤河的山水是如此壮美,汤河的故事讲也讲不完······